长春
客服电话:
400-9953518
您的位置:首页>装修论坛> 【慈禧身世之谜】慈禧身世的谜底

装修开工必须吉利!10秒测算您的装修吉日

【慈禧身世之谜】慈禧身世的谜底

更新时间:2014-12-26  

慈禧太后,这个百年前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女人,史家用在她身上的笔墨却甚是寥寥,仅限于:“慈禧,叶赫那拉氏,镶蓝旗满洲人。咸丰二年选秀入宫,先封兰贵人,后晋懿嫔。咸丰六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再晋懿贵妃。咸丰崩载淳继位,懿贵妃尊皇太后,诏旨称圣母皇太后”等。她的身世至今仍是个待解之谜。

慈禧身世之谜


  1989年6月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山西省长治市市委办公楼,来拜访时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刘奇。这个叫赵发旺的上秦村村民见到刘奇后,自称是慈禧的五辈外甥。
  赵发旺说:慈禧太后是上秦村人,就出自自己的外婆家,姓宋……刘奇很惊讶,慈禧的后代怎么会出现在上秦村呢?
  节外生枝“抢”慈禧
  上秦村,位于长治西南7公里外的平川之上。刘奇一进村,便按照村民的指点来到了村西头一个已经很久无人居住的破败院落前。据这所老宅的主人宋安则讲,当年慈禧就出生于这所迄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典型山西民居中。据说,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老宅主宋家添一个女孩,生下时两只脚脚心里各长有一个瘊子。这个女孩后取名叫宋龄娥。后遇大涝之年,宋家破败,为了让宋龄娥讨个活命,其父母只好忍痛把她卖到潞安府做使女……慈禧的事情在这里几乎人尽皆知。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告诉刘奇:慈禧小时就是在这所院落里长大的。自从她进宫当了娘娘,这所院落就称为娘娘院,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这时,10公里外西坡村又有人提出:慈禧不是出生在上秦村,而出生在西坡村。同样是在道光十五年,西坡村贫穷的王增昌夫妇喜得一女,两只脚底各有一瘊子,她叫王小慊。三岁时,其母病逝,因贫困王增昌卖掉小慊,买方正是上秦村的宋家。后来,宋家又将王小慊转卖到了潞安府。在西坡村外的田地间还有一座孤坟,坟前的石碑上赫然刻着“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几个大字;更重要的是,村民王培英家还保存有一本家谱,家谱上注有一段“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文字……
  随即,两村“慈禧的后人们”开始为“抢”慈禧唇枪舌剑地争执开了。刘奇从争执中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共同点:慈禧在幼年时确被卖到了潞安府,而且是卖到了当时潞安府的父母官惠征家。

慈禧身世之谜


  深究细考诞新说
  惠征何许人也?
  正史中记载:惠征乃慈禧之父,曾长期担任笔贴式之职,后历任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等职。清史档案非常惜墨,其中又有含混之处,因此史料中并没有惠征在潞安府做官的明确记载。可刘奇经过进一步查找、分析,还是发现了惠征曾在潞安府做官的蛛丝马迹,和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宋龄娥伺候惠征夫人洗脚,知府夫人提醒宋龄娥说“我这只脚底下有个瘊子,你不要使劲抠它。”当地民间有“脚心瘊,住高楼”的说法,是日后大富大贵的标志。谁想,宋龄娥却不经意间说出了一句令夫人大为吃惊的话:“我两个脚心各有一个瘊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夫人心里为之一震,自此便对这丫头刮目相看,并在心中暗暗地酝酿了一个计划:当年,有女儿的满族人家,女儿都要参加选秀,有钱有势的人家谁也不愿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到宫中去苦挨那“深宫怨”。当时惠征的女儿已经10岁,按照规定马上就要面临选秀。由于宋龄娥正好与女儿年纪相当,因此惠征夫人便收养了宋龄娥,让她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并在潞安府西花厅设立书房,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起精心培养……直到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代惠征的女儿应选入宫。

慈禧身世之谜


  这个故事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刘奇在接下来的查阅中发现:曾经服侍过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容龄,在她的《清宫琐记》中也写到:“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于潞安府衙西花厅……”;而在曾为慈禧画过像的美国画家卡尔着的《慈禧写照记》中,刘奇也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外间传述,谓慈禧太后家世极为微贱,初仅为他家使女,厥后始选入大内,登宝位焉……这些记述与王宋两家的说法不谋而合。
  经过多年调查,刘奇收集到大量关于慈禧生于长治的传说。这些传说逐渐在刘奇心中勾勒出一个“长治说”的梗概:
  道光年间,西坡村王增昌夫妇生有一女,取名王小慊。由于妻子早亡,家庭贫困,王增昌把女儿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不料宋家亦因天灾而骤然破败,宋龄娥又被转卖到潞安府知府惠征家做使女。后来,宋龄娥被惠征收养,顶替他的亲生女儿参加选秀并且应选入宫,一步步成为皇太后。

慈禧身世之谜


  新证频现 推波助澜
  以往,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慈禧生于北京。据慈禧二弟桂祥之曾孙那根正讲:我们的家谱曾有记载,慈禧是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现辟才胡同)内惠征家宅的。可惜,家谱已失,惠征老宅也被拆除了……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刘奇总觉得慈禧的出身可能确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因为,其间发现的一系列“怪细节”以及一些间接证据似乎都倾向于慈禧是汉人、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
  一是英国人爱德华·贝尔在《中国末代皇帝》一书中写道:“慈禧长得过于纤瘦,脚更是小得不成样子。”
  再是裕德龄在她的《御香缥缈录》中曾写道:“有一点是很诧异的,老佛爷对于满文,实在认识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认识。” 慈禧身为清朝皇太后,却不懂满文,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还有,虽然清廷有一套严格禁止汉女参选的选妃制度,但经查阅大量史料发现,还是有旗人不惜铤而走险抱养汉族女孩来冒名顶替的。最终刘奇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参选的秀女中绝对没有汉族,慈禧极有可能是因为顶替惠征之女而被选进宫中的。
  这时,上秦村赵发旺又送来一些在自家炕洞里找到的陈旧的带有字迹的碎纸片,据他讲,这是慈禧入宫后写给宋家的信……经拼合修复,虽然从大致内容上尚不能断定残信是慈禧写给宋家的,但有几点却透出了这封信非比寻常:一是据记载慈禧有个非常信赖的代笔人叫缪素筠,是位女性书画家,残信上的字跟她的笔迹有些相似之处;再是刘奇还在残信的纸片中发现了一块信封的残片,上面的笔迹和残信中的笔迹大相径庭。经与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一张普遍被认为是慈禧亲笔的便条进行比照,信封上的字与慈禧亲笔中一些字的笔画非常相似。

慈禧身世之谜


  时隔不久,上秦村又发现了一个牛皮夹子。这个皮夹子内侧有火烫表格,右侧印着帝后的生辰,要求注意庆贺;左侧则是他们的祭日,要求按时祭祀。有关专家鉴定残信信纸及皮夹子确出自大内。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个农民家庭是不可能有这些物件的。但仅凭这些,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还是不免令人产生怀疑。要使上述说法成立,还必须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
  疑点重重 尚待深考
  于是,刘奇只得继续查阅、收集史料中记载及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能证明慈禧生于山西长治说法的间接证据:
  刘奇先是在光绪二十八年的内务府《差务杂录》中查到,慈禧在祭奠她父母文书的下款程式中,称其父惠征为“先考惠二老太爷”,称其母为“先妣惠二老太太”,这样称呼亡故的父母,无论从礼法上还是习惯上都极为不妥;继而刘奇又通过查阅《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清宫二年记》、《清稗类钞》之《孝钦后自述》篇及曾服侍过慈禧的太监信修明写的《老太监的回忆》等文献,发现慈禧不仅极不尊敬惠征夫人,而且还有大量类似抱怨其的言语。那么,慈禧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记录呢?难道因为慈禧不是惠征夫妇亲生、或者她真是生于乡间吗?
  继而从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日常生活的喜好、为人处世中,刘奇也发现了慈禧似乎与山西、与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慈禧60寿辰时,一个上党梆子剧团进京为她祝寿,慈禧非常高兴,并赐名“乐意班”,上党梆子所用语言的地方性极强,如果慈禧与长治毫无关联,她怎么会对晦涩难懂的上党梆子如此喜爱呢?
  慈禧日常爱吃和常吃一种叫“团子”的食品。“团子”是长治地区老百姓爱吃的一种特有的食品,据说是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名吃“小窝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长治地区现在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慈禧的故事,不仅是听戏、食物,就是用人上慈禧也爱用长治人做御厨、奶妈、御前侍卫等。据说慈禧曾偏袒长治犯官,提拔、重用长治人及汉族官员,照顾山西商人及汉民……
  这些在长治广为流传的说法难道都是巧合吗?或许慈禧与长治确有割舍不断的缘份。
  慈禧当政之时,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作为决策者,慈禧的所作所为与她的脾气、禀性不无关系,而这些,都是自童年就开始形成。但是,由于童年历史的缺失,令历史难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史料的只言片语,也无法解答百年的疑问。
  我们依旧不能停止探寻,慈禧究竟来自何方?

城市:
称呼:
面积:
手机:
户型:
小区:

相关文章

您好,1个月内您的最佳装修吉日为

2018年4月26日

三月 十一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若您当天无法开工,2018年5月14(三月廿九)

等其它更多日期也是您的装修吉日。

查看全部吉日 >>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

Copyright (C) 2019-2039 zdd365.com 版权所有 津ICP备2024025474号-1

装修报价

免费设计

公司加盟

装修计算器 今天已有2080人计算了报价
X 错误提示

主材费:                    ? 元

施工费:                    ? 元

设计费:                    ? 元

质检费:                    ? 元

我们的装修顾问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为您推荐3家装修公司免费上门量房,请您保持通话畅通。